贫血是慢性肾脏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且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呈平行关系。临床实践证实,随着血肌酐浓度升高,血红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此时如采取输血治疗,效果不佳,而采取一般促进骨髓细胞增生的方式,也毫无疗效。为什么血肌酐与血红蛋白之间有如此相关性呢?这是因为在红细胞生成的开始阶段,也就是骨髓内原始血细胞分化为原始红细胞的过程中,有一种必不可少的糖蛋白参与,这就是促红细胞生成素。血浆中存在着无活性的红细胞生成素原,只有在肾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因子的作用下才能成为有活性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因子的部位是肾小球的球旁细胞。当肾小球发生病变,会使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血肌酐升高,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损伤了球旁细胞,使促红细胞生成因子分泌减少,影响到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当然,血中肌酐、尿素氮的增高,以及血液中的一些其他毒性物质对骨髓本身也有抑制作用,同时还影响到铁和叶酸的代谢,而铁和叶酸是生成血红蛋白的原料。临床还可以观察到,肾功能衰竭病人红细胞脆性增加,寿命缩短。
上述种种因素促使慢性肾脏病患者往往出现难以纠正的贫血症状。随着肾功能的好转和血肌酐浓度的降低,贫血症状也会逐渐减轻。近年来,由于生物工程研究的进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人工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肾性贫血的治疗获得了较显著疗效。
延伸阅读:
放射性核素肾图(ECT)的临床意义
利用能放射出γ射线的131i-oih作为示踪剂,经静脉注入,随血循环至全身。用核探测仪器在体外肾区描绘131oih通过肾脏的时间——放射性曲线称为放射性肾图。它是反映肾脏功能的曲线,而不是肾脏形态的显像。功能正常的肾能将每次进入肾动脉血中的3i_01h清除90%以上,无肾小管重吸收。然后随尿液至肾盏、肾盂,经输尿管入膀胱。正常肾图由a、b、c三……更多>>
血尿素氮(BUN)测定的临床意义
尿素是人体蛋白质代谢的主要终末产物。氨基酸脱氨基产生nh3,和c02,两者在肝脏中合成尿素,每克蛋白质代谢产生尿素0.3g。尿素中氮含量为28/60,几乎达一半。通常肾脏为排泄尿素的主要器官,尿素从肾小球滤过后在各段小管均可重吸收,但肾小管内尿流速越快重吸收越少,也即达到了最大清除率。和血肌酐一样,在肾功能损害早期,血尿素氮可在正常范围。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更多>>